时间:2025-01-13 17:21:04编辑:老崔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外宣媒体,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07版文学观察“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栏目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大家,以作家个案为单元,着力展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铿锵步伐。截至2024年底,栏目累计刊发鲁迅、郭沫若、许地山、茅盾、巴金、老舍、张恨水、曹禺、艾青、丁玲、萧红、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冯至、穆旦、汪曾祺等28篇。栏目多篇稿件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转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人民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将相关稿件作为本单位重点学术研究成果加以推介,激发了国内学术界研究中国经典作家海外传播与研究的热情。
其代表性成果《张恨水的“冷清”与“热闹”》(作者:张艳丽)被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中国青年报官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管的国家级主流媒体中华网、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国家级网站党建网、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的国家级媒体中工网、中国作协主管的国家级网站中国作家网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客户端海客新闻、搜狐网、新浪网、网易、腾讯网等23家知名网络媒体全文转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获得了国内海外传播研究专家一致好评。
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海外华文文学、海外汉学研究专家张清芳教授点评道:“《张恨水的“冷清”与“热闹”》一文,较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家张恨水作品尽管在国内因广受读者欢迎而出现‘热闹’场景,但是在海外传播中却较为‘冷清’的现象及其原因,具有一定学术创新性和开拓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此前忽略张恨水在海外情况的研究缺憾。本文按照时间线索,首先梳理出张恨水文学作品从1939年至今日80余年来在海外的译介情况及其原因,然后对关于张恨水作品的海外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概括出一些研究特征,最后得出的结论也颇具说服力,而且还通过张恨水海外传播与研究的‘冷清’现象以小见大地指出:‘也反映出通俗文学作家作品海外传播的整体情况。’该文章既是从海外研究与传播视角对现有国内‘张恨水研究’成果的一个补充,又凸显出作者张艳丽较广阔的国际视野与较深刻的学术思想。”
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何明星教授认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鲁迅、郭沫若、许地山、张恨水等系列现代文学作家的译本研究,讨论其传播价值,正是在世界视野下重新观照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的一种努力,值得继续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栏目之所以受到学界好评,是因为其设置理念突出了海外版外宣报道特色,能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国际视野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吸纳优秀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主流媒体中独树一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现代作家李广田之女李岫评价说:“非常佩服你们的编辑思路!将如此众多的经典作家集纳在一起加以介绍,能够勾勒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整体面貌,相关工作走在了学术界的前头。”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评价说:“人民日报海外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讲话精神策划的这一栏目,具有鲜明的外宣特色,对外国读者和研究者认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相关研究获得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相当的关注。然而事实上,此类研究若仅仅满足于某种笼统的整体性描述,而缺乏对‘走出去’之后相关问题的考察,那便难以为当下以及未来中国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提供清晰的历史坐标和有效的历史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的‘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系列作为一项清理家底的工作,是必要而及时的,应该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
附:点评专家简介:
张清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海外汉学(包括跨文化传播)。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日报·理论版》和《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学术专著6部;独立或首位作者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项10项,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主持并结项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等。
何明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历任国家民委所属民族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事业部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分社长等职。长年致力于中国书刊史、对外出版传播史、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评估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著作的域外传播研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文图书出版发行编年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圈两线国家新闻出版走出去策略研究”等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发表各类论文200多篇,出版《中国图书与期刊的世界影响力研究》《中国文化翻译出版与国际传播调研报告(1949—2014)》(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以〈白毛女〉等十部作品为例》等9部专著。自2012年开始主持“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评估研究项目,每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发布研究报告,获得业界、学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关注。所开创的“馆藏数据”被媒体评价为与学术论文引文索引一样具有同等理论价值的研究方法。
李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届政协常委,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茅盾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年从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外文学交流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担任新加坡文艺界设立的“冰心文学奖”终审评委,1994年曾获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的“二十世纪文学史研究杰出成就奖”。出版《茅盾比较研究论稿》、《20世纪文学的东西方之旅》等学术专著,主编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徐宝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亚洲文化》主编,中宣部“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数据库暨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文化部“中拉思想文化互译工程”项目负责人,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负责人,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文化知识辞典”项目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译与传播”梧桐平台负责人。长期从事海外汉学,中国文化与诗学、儒家伦理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累计出版学术著作2部,完成古籍整理著作2卷,主编教材4部,出版研究报告1部,在《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升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外国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14)、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外国文学评论》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译著等多部。学术论文曾获吉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